【環球軍事報道】哈爾濱的冬雪總是有刺骨的寒風相伴。即使是雪天,在沈陽軍區某摩步旅訓練場上,仍有上百名士兵身著迷彩服,頭戴藍色貝雷帽,分組進行擒拿格鬥、樓房攀登、手槍射擊、自動步槍戰鬥射擊、裝甲車高射機槍射擊等演練。他們就是9月下旬從非洲馬裡歸來的中國首支參與聯合國維和任務的安全部隊。《環球時報》記者近日採訪這支被聯合國長官贊為“王牌”的維和隊伍時才知道,這是一支平均年齡只有25歲的隊伍,且75%都是獨生子女。與這支警衛分隊一起赴馬裡接受一線挑戰的還有工兵分隊和醫療分隊,他們在馬裡時,在維和官兵和當地民眾中流傳著“有困難找中國軍人”的說法。
  從2030份請戰書中選出首批170名維和警衛
  2012年初,西非內陸國家馬裡發生軍事政變,與此同時,馬裡面臨北方分裂危機,北方反叛武裝向政府軍控制地區發動大規模進攻。為平息戰亂,推動馬裡政治進程,2013年4月25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2100號決議,授權成立聯合國駐馬裡多層面綜合穩定特派團。
  受聯合國邀請,中國去年12月前後陸續派出一支395人的維和隊伍,駐扎在馬裡聯馬團東部戰區——加奧維和任務區。這次除工兵和醫療分隊赴馬裡外,中國首次派出170人的安全部隊,主要負責為聯馬團東戰區司令部提供安全保衛。
  在執行馬裡維和任務之前,中國參與的都是支援保障任務。1990年4月,我軍首次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向中東停戰監督組織派遣5名軍事觀察員。24年來,中國累計派出維和官兵2.7萬餘人次,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派遣維和人員最多的國家,在聯合國維和經費出資國中排名第6位。中國參加維和任務以來,先後有3名軍事觀察員和6名士兵在執行維和任務中犧牲。
  加奧在馬裡東北部,撒哈拉沙漠南緣,是直面馬裡反政府武裝的前沿陣地。中國維和人員剛到加奧機場時,彈孔、彈殼在機場航站樓里隨處可見。這裡白天地表溫度高達60度,晚上蚊蟲肆虐;凶猛的沙塵暴能把汽車掀翻。除了這些,他們還得時刻提防反政府武裝的火箭彈、汽車炸彈以及隱藏在平民中的各種恐怖襲擊。
  “能把他們生龍活虎、一個也不少地帶回來,是我最大的欣慰。”中國首批赴馬裡維和部隊指揮長兼任中國警衛分隊隊長張革強告訴《環球時報》記者。9月中下旬,把鋼槍交給接班的第二批中國維和隊友後,張革強帶著394名隊員平安回到祖國。據聯馬團公開數據,截至目前,已有43名維和人員犧牲,但無一例來自中國。回憶起這次維和任務,這名38歲的優秀野戰軍指揮官自豪而又激動。張革強說,接到組建維和警衛分隊任務後,沈陽軍區老虎團就沸騰起來。作為團長的張革強很快收到2030份請戰書。對於這一點張革強並不意外,因為“老虎團1928年成立,是一個紅軍團,保留著紅軍軍魂”。組建的隊伍平均年齡只有25歲,75%都是獨生子女。雖有勝利在握的把握,但有些人還是做好了最壞打算,有的甚至寫了遺書。
  警衛分隊政工幹事楊華文,1986年出生,2004年考入國防科技大學。得知組建警衛分隊消息後,他上午領了結婚證,下午就遞交了請戰書。楊華文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我們去真的不是為了立功表現、津貼獎金或者個人榮譽。我們覺得這個時候應該挺身而出,這是軍人的使命,也是我們的信仰。這麼多年的準備,我們都不想錯過這次真正上戰場的機會,否則就愧對這身軍裝。”
  中國警衛分隊被贊“王牌”
  作為首支參與聯合國維和任務的安全部隊,張革強和楊華文等人剋服了各種各樣的困難。警衛分隊駐扎加奧營區後不久,老村長杜黑帶著村民,滿臉怒氣地衝到中國維和營門質問正在警戒的中國士兵:“你們為何而來?你們荷槍實彈,會不會傷害到村民?”中國官兵用集訓時學習的法語跟村民做解釋,很快穩定了他們的情緒。隨後,張革強和工兵、醫療分隊長,帶著一套中國國防白皮書、維和宣傳冊以及驅蚊蟲藥品到村長家中拜訪。在輕鬆友好的聊天中,老人和村民臉上的疑惑和擔憂漸漸變成了笑容。
  談起首次派出安全部隊的使命,張革強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我們需要保持中立立場,面臨的敵人更加危險和莫測。除了民間反政府武裝,還有多股恐怖勢力,很會打游擊戰。而我們的目的不是消滅敵人,是控制敵人。打與不打要把握好度,要把武力使用降到最低。”據瞭解,維和任務要求僅在自衛時方可使用武力,而有的時候區分向他們靠近的是難民還是攜帶人體炸彈的恐怖分子是個巨大的挑戰。
  警衛分隊二排副排長劉肖明介紹,他們幾乎每時每刻都全副武裝,每人每天裝備120發子彈、急救包,確保3秒內能封鎖大門,10秒內能到達指定場所。上廁所時這些裝備都不能離身。
  在馬裡維和期間,中國警衛分隊先後完成保衛戰區司令部、為荷軍提供全域防衛和697次機動巡邏、警戒護送等安全防衛任務,有效應對了大規模暴力游行、自殺性汽車炸彈、火箭彈襲擊、武裝交火波及、為難民提供庇護救援等60餘起敏感突發事件。聯馬團司令卡祖拉將軍稱中國警衛分隊是“聯馬團的王牌”。其防禦設施和應急處置措施手段被東部戰區樹為“戰區楷模”,要求全戰區47個國家維和軍人學習借鑒。
  在沙漠腹地執行建設任務的荷蘭工兵,頻遭恐怖襲擊威脅。艱險危難之時,他們首先想到了中國警衛分隊,請求為其提供安全防衛。荷蘭建設任務區東鄰加奧機場,三面環灌木叢,火箭彈爆炸聲常常在周圍響起。警衛分隊抽調特戰、排爆等專業40人組成精幹多能的獨立模塊,採取“遠方預警、狙擊布控、空地一體、機動支援”等戰法,在酷暑環境下連續執行任務8個月,經受31次火箭彈襲擊、遏制多次近達300米的可疑武裝攻擊。
  “首次派安全部隊國外維和”“首次承擔對外防衛任務”“我國單兵裝備100%自主研發,包括高科技防彈衣、新型頭盔、高精度狙擊步槍、自動步槍,以及單兵微光夜視儀”等亮點,都顯示出中國此次維和任務的重大意義。“擁有你們是我們的驕傲。你們紀律嚴明、堪當重任,你們的部隊將是精英中的精英。”這是聯馬團司令卡祖拉少將對中國警衛分隊的稱贊。
  多數官兵回國後查出腎結石
  但對於中國開始參與安全防衛任務的轉變,外界有個別不同的聲音。有的認為中國派出安全部隊主要是為了保護中國在海外的資源,有的則擔心這樣的轉變會進一步激化“中國威脅論”。對此,軍事評論員宋忠平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無償派遣這樣多的部隊來維和,本身就是在緩解聯合國經費緊張的壓力,對於聯合國來說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但有些國家自己不願意掏錢,不派軍隊,對於中國的一舉一動總是說三道四,只能給人感覺他們是別有用心。”
  紐約大學國際合作中心維和問題專家理查德·高萬認為,中國沒必要在意這些觀點。高萬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在維和問題上,中國發揮著建設性的作用,但也一直很謹慎。當聯合國在一些‘是非之地’面臨更多威脅時,中國派出安全部隊,這表明,聯合國急需這樣的幫助。”他認為,在馬裡,和中國並肩執行維和任務的有荷蘭及北歐國家的軍人,這樣的合作也給中國提供了同歐洲國家軍事交流的有利平臺。
  據《環球時報》記者瞭解,在10個月時間里,中國首批赴馬裡維和隊員中共有11人妻子分娩,37人遇親屬離世。由於水質硬,大部分官兵回國後,體檢結果顯示有腎結石,有的多達十幾顆。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整個中國駐馬裡維和部隊里的12名女性都來自醫療分隊,其中女醫生5名,女護士7名。中國70人的醫療分隊同時擔負加奧和基達爾兩個大區共4700多名維和官兵的醫療保障任務。來自沈陽軍區中心醫院211醫院皮膚科的主治醫師趙鳳蓮回憶起初到馬裡的危險時說:“感覺爆炸聲離我們很近,我們12名女同事頭戴鋼盔,蹲在帳篷里,極度恐懼。那一刻,真的覺得自己可能回不來了。”外科護士許穎只有22歲,有時看到各種傷情、死人,聞到各種味道,即使餓了一天,也吃不下一口飯。許穎回憶起一次值夜班的經歷,醫療分隊一晚上及時救治了兩撥、共12名因路邊炸彈襲擊受傷的外軍維和官兵。
  中國工兵也是馬裡人眼中的“  (原標題:我維和部隊被馬裡人嚴厲質問動機 出征前寫遺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vdfnvudlwb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